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自由与勇气——中国文化的谎言与真相》后记



如果若干年后,中国的孩子们问起我们: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与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有什么最大的区别?
我也许会这么回答他们:那是一个前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区别。
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80年代的开放与相对自由后,中国知识界相当的苦闷与沉闷。那是一个许多人奋力在金钱海洋中挣扎求生的时代,那是一个直到90年代后半期互联网才开始普及的时代,那是一个中国文化界沉湎于尊老复古,文化从西风劲吹,骤然转向东风拂面的时代,那是一个转而向传统甚至前清辫子戏寻求思想资源与文化动力的时代,那时一个网络写作尚未成大气候,网络发言跟贴尚未热烈,博客与微博客尚未登场的时代。
在那样的年代,进行批判性写作确实存在许多困难。然而,思想如同岩缝中顽强求生的绿草,破土而出,破石而出的可能仍然存在。
我在90年代的一系列批判,可以看作一个孤独的异数。尽管也不乏二三同道与一批粉丝知音,尽管国内媒体也时有报道,但90年代,甚嚣尘上的是脑残式的狭隘民族主义。
对传统的批判质疑,对现实的冷静思索,对荒蛮遗风的冷嘲热讽,是需要独行荒原甚至黑夜过坟场的勇气的。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上承90年代文化保守余绪,在互联网时代资讯的冲撞和激荡下,中国知识界的思想水准大幅跃升。博客与微博客更是赋予人们比前20年更多的言说空间。
这本《自由与勇气——拷问中国文化》,记录了我二十年的部分心路历程,凝聚了我对中西文化的一些思考,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发表出版,有的收录在我历年来的文集作品如《文化人批判》《现代人批判》《每一个字都可疑》等作品中,也有少量是最近两年来的文化思考。
这本《自由与勇气——拷问中国文化》,从一个作家和思想者、学者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见证和目击了20年中国人的情感与思想变化,也是我热血未泯、良知尚存的记录,是我灵魂饥渴时的祈祷,是道路迷失时寻觅的路标,是自我救赎与通向自由之路的基石;我力图以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文笔把握时代的脉动。


祝你们阅读愉快,谢谢!

                                  

2012-7-8写于北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